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莫斯科,開始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向歡迎人群揮手致意。(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今年可謂中國外交熱年,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中亞四國、東南亞……中國領導人訪問了多個周邊國家,同時周邊國家領導人也紛紛來訪,僅10月22日一天,俄羅斯、印度和蒙古的總理都在中國訪問。
  雙方交往充分體現了“共贏”的主旨,中國外交正如習近平所言,“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周邊外交工作會議規格罕見
  10月24日和25日,76歲的周剛作為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列席黨中央在京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1988年到2001年的13年間,周剛歷任中國駐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印度大使。
  周剛列席的這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是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對周邊形勢有很重要影響”的背景下召開的,會議由李克強主持,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政治局常委集體出席。
  會議規格之高引發關註,被媒體形容為“十分罕見”“前所未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用“中國周邊外交的頂層設計”形容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
  周剛認為,從召開的時機、出席人員的規格、講話的內容看,這次會議都非常重要。此時正值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大家都很關註中國,關註中國的改革。有評論指出,外交雖然不是通常意義上改革的一部分,但是戰略發展佈局的重要一環,在重要的中央會議前部署外交工作,實為即將出台的改革措施保駕護航。
  會議確定今後5年至10年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總體佈局。
  習近平在會上強調,當前形勢客觀上要求周邊外交戰略和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更加主動,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習近平還用一些新表述提出對外交工作的要求,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陳向陽在《瞭望》刊文指出,會議在中國崛起步入關鍵期、中外尤其是中鄰互動進入敏感期、周邊秩序面臨深刻複雜重塑的大背景下召開,體現新時期中國對周邊外交的大局觀與戰略自信,以身作則,以德服人,致力於引領周邊國家新風氣的擔當精神。
  命運共同體是一種戰略選擇
  11月2日晚,清華大學舊經管報告廳座無虛席,一場中美國際關係學者的交鋒進行得如火如荼。講臺前掛著紅色橫幅,顯示此次會議的主題:“Can China RisePeacefully?”(中國能和平崛起嗎?)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家、“中國威脅論”倡導者約翰·米爾斯海默直言不諱:美國絕不會容忍競爭者,會儘力防止中國控制亞洲;中國越強大,周邊鄰國對中國的崛起越恐懼擔憂,中國尋求和周邊國家建立經濟圈的做法很聰明,但肯定會失敗。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指出,“崛起”是中國政府官方講話和文件中迴避使用的一個詞,“民族復興”則是倡導使用的,但當中國領導人把實現民族復興作為自己任期內的目標而非後代的責任的時候,中國政府將不得不選擇崛起的對外戰略。
  閻學通認為,當年國際形勢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中國國際地位上升,今後10年將成為世界第二強國,並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如不調整外交政策,一定會越來越孤立,因此需要給一些國家安全保證,才能消除周邊國家對中國發展的恐懼,並對某些“永不滿足”的國家加以懲罰。
  在爭鋒中,閻學通特別推薦米爾斯海默關註中國領導人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並認為習近平最近提出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概念是一種戰略選擇。
  奮發有為不等於放棄韜光養晦
  “如果你是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顧問,你建議中國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一名清華大學學生問約翰·米爾斯海默。“我會建議中國政府對外採取冷靜對策,不要反應過度”,與閻學通不同,米爾斯海默認為中國在崛起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低調,不讓美國及中國周邊鄰國感到恐懼,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直到更加強大。
  曲星提到,從國際力量基本評估看,當前西方占主導的態勢仍沒有實質性變化,中國仍需“韜意識形態之光,養經濟建設之晦”。變化的是,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分量更重的中國已難以“超脫”,有些事並不發生在周邊、和中國沒太直接關聯,也要看中國的態度,要聽中國的聲音,因此中國仍要“作秩序改革之為”,突出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讓國際秩序更加平和。
  十八大報告重申,中國最大的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際定位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新一屆領導人在雙邊、多邊場合的公開講話中也多次強調,必須清醒意識到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這一判斷得出的必然結論就是中國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與外部世界的互利共贏。他指出,世界歷史長河中,大國的競爭在於內部,在於不自敗,因此中國仍會低調,用二三十年時間“強身健體”,解決內部事務,增強國力,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並不需改變。
  勇氣智慧下量力而為
  過去10年,儘管“中國威脅論”不絕,但關於中國應謀取更多國際話語權,承擔更多國際責任,讓國際社會分享“崛起”成果的呼聲也一直都在,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尤甚。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駐瑞典前大使陳明明認為,外界對中國的期待值有些過高,中國仍然是一個有影響的亞太大國,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因此應集中精力搞好周邊,此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會議體現中國對自身基本定位很清晰,也體現中國外交高度的現實主義和務實主義。
  面對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呼聲,周剛指出,中國要有所作為,也要量力而為,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但也不能脫離國情承擔力所不能及的責任。在“和平、發展、合作”基礎上,“共贏”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一個關鍵詞,“中國希望自己的發展能夠惠及鄰國,不僅是一般的互惠,而且還做一些照顧”。
  今年1月28日政治局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首次全面闡述外交原則和思路。相比和平發展的表述,習近平在會上提出的“兩個決不”更受外界關註。
  外界認為,與過去中國外交恪守“和平發展”口號不同,“不會拿核心利益做交易”顯得更為咄咄逼人,暗示中國將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更強硬的姿態。金燦榮指出,這並未超出現有外交政策,只是更明確劃定核心利益的原則底線,“強勢不強硬”。
  曲星指出,歷史地看,現在是中國近代以來周邊環境最好的時候,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問題的國家只是少數,“中國威脅論”說得最厲害的是西方媒體以及菲律賓、日本等個別國家,多數國家並不覺得中國是威脅,都希望與中國合作。
  周剛用“不辭萬里來訪華,但願一識習近平”形容這一年外交上的“中國熱”。他提到,新一屆領導集體在不到一年時間里頻繁出訪或接待來訪,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與各國增進瞭解,加強友誼,深化合作,“很多國家領導人覺得在國際會議場合見到中國國家主席是很大的榮幸,甚至作為會議是不是成功的標誌,這既顯示習近平主席本人的魅力,又顯示中國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意義”。
  “我相信在習近平為總書記的10年裡,中國會有很大的變化,老百姓生活會更好,住得也更寬敞,更可以在世界上揚眉吐氣。”做了半個世紀外交工作的周剛說。
  京華時報記者商西
(原標題:中國周邊外交打造“命運共同體”)
(編輯:SN0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m34kmxc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